癌症筛查不仅是一个技术性挑战,更是一个社会性工程。
随着早检科技和筛查策略升级,使得高发癌症早诊率和5年生存率大幅提高,我国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癌症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基因甲基化技术的突破性创新,为推进消化道癌症防治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食管癌防治前沿进展学术会议暨食管癌甲基化早诊创新技术成果发布会期间,早筛网采访了国家癌症中心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陈万青教授,探索未来癌症筛查策略的发展方向。
名家博谈 癌症筛查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提高公众参与度。当前,我国的癌症筛查覆盖率仍显不足,其中,健康教育在提升筛查普及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癌症筛查作为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最需要的是人群的广泛参与”,陈主任强调,除了国家组织的免费筛查计划外,公众对癌症防控的认知和意识至关重要。因此,增强公众对高发癌症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健康教育鼓励大家主动参加筛查,是提高整体癌症早期诊断率的关键。 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筛查覆盖率的基础,也能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在健康管理中的责任。通过健康教育,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癌症的高风险因素和相关筛查手段,从而主动进行“机会性筛查”。陈主任进一步表示,“要提高公众对癌症的防治意识,从而推动全民参与筛查,这对提高早期诊断率是至关重要的。” 基因甲基化技术: 新兴癌症筛查工具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科技进步,以ctDNA、CTC等生物标志物为代表的液体活检正在癌症筛查中崭露头角。陈主任认为,这些新技术将在癌症早期筛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ctDNA的甲基化表现出更强特异性,具有组织可溯源等多重优势,“目前,影像学检查仍是癌症筛查的主流手段,但随着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基因甲基化作为非侵入性检测手段,将在筛查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他进一步指出,传统的筛查方法如内镜,虽然技术成熟,但公众接受度较低。而基因甲基化检测则可以通过简单的血液样本初筛癌症,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再进行内镜检查,这样既节省了医疗资源,又能提高筛查的舒适度和效率。 此外,陈主任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甲基化等新兴技术不仅能提高筛查的灵敏度,还能为癌症早期诊断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未来,这些新技术有望在癌症筛查中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普及筛查范围和临床应用上,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飞跃的关键时期。” 城乡差异与未来筛查策略 中国的城乡差异在癌症筛查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城乡在经济发展、医疗资源、文化认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陈主任指出,癌症筛查的策略必须因地制宜,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农村地区。当前,筛查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例如,农村地区因医疗资源匮乏,适合采用低成本、易操作的筛查手段;而城市地区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可以考虑采用更先进的高精尖技术。 除了设备和技术差异,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也至关重要。“基层医务人员的筛查能力往往有限,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确保筛查工作能够顺利实施。”他进一步提到,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和技术互动将逐步改善,“医联体的建设,有助于解决基层筛查能力不足的问题,专家可以通过远程医疗为基层提供支持,提升整体筛查水平。” 食管癌筛查的经验与新技术结合 作为中国特有的高发癌症,食管癌的筛查与防治工作在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河南、河北等高发区。陈主任提到,尽管食管癌的整体生存率仍然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在一些高发地区,通过长期的防治研究,整体防治水平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在食管癌的防治方面,我们比美国更具优势,尤其是在基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他还指出,随着多组学技术和新兴筛查技术的引入,未来食管癌的筛查将更加精准和高效。 在技术结合方面,陈主任认为,食管癌筛查应充分发挥传统技术与新兴技术的互补作用。“传统的内镜检查在食管癌筛查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但新技术如基因甲基化检测等非侵入性方法,可以在初筛中发挥重要作用。”2024年8月,国家药监局批准了全球首款食管癌基因甲基化产品上市,MT-1A、Epo及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仅需5ml血液样本,可精准排查早期食管癌。通过将新技术与传统手段结合,可以有效提高筛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
癌症筛查普及离不开健康教育